本短片共4个镜头,每个镜头5秒,共20秒。
镜头一:5秒
拍摄说明:选取曲缓,宽广的黄河水域作为拍摄对象。镜头跟随。出现村落后,镜头完全转向村落。俯瞰村落全景。旁白:孩子们齐读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声音由小渐大。
内容:俯瞰黄河,随着黄河的流向,在河岸边出现一座小村落。时间选取在夏末秋初的黄昏。
音响效果:选取缓慢,悠远,古朴的中国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。在色彩的选择上,以黄色调为主,反光感稍弱,强调景物的吸光性,以体现
画面的质感。镜头二:5秒
拍摄说明:拍摄景物以中近景为主,在拍摄树木多皱的树皮,石桌上的青苔,及茶盏,诗书时,采用局部大特写。以突出时间这一元素的存在。旁白:孩子们齐读:“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。”
内容:拍摄树木多皱的树皮与茂盛的枝叶,树下是张满青苔的石桌,石桌上摆放着诗书与茶盏。背景选为中国传统的村落,给人以风景感。
音响效果:在这一镜头中,中国古典音乐的声音渐渐变弱。加入村落的声音。在村落声音的选取上,以虫鸣,鸟叫,牲畜的声音为宜,但不要噪杂。画面的光线变得明亮些,加入一些鲜艳的色彩。
镜头三:5秒
拍摄说明:拍摄教书先生,采用自下而上的拍摄技法。拍摄他时,他说:“教之道,贵为专。”接着以全景拍摄孩子们。孩子们齐读:“教之道,贵为专。”
内容:在石桌后,现出一位中国古代教书先生的形象。特写其手中拿着的《三字经》。接着拍摄围坐在先生周围的孩子们。
音响效果:中国古典音乐完全消失。色彩上加入一些颜色,以明朗为主,注意影子的把握,体现黄昏时分。
镜头四:5秒
拍摄说明:沿着小路推动镜头,镜头的角度从俯到正。最后定格在水车上。拍摄水车,采用中景拍摄。旁白:孩子们齐读:“昔孟母,择邻处,子不学,断机抒。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王子,名俱扬。”
内容:拍摄一条黄土的小路,最后把镜头定格在黄河岸边的一座缓缓转动的水车上。广告词以竖体行书题出:相承千载,激起永恒澎湃。背景选为汹涌奔流的黄河。
音响效果:中国传统音乐渐起。光线变暗,用光和影的强烈对比,表现出泥土,河流,水车的厚重感
脚本说明:
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确是个过于庞大而又复杂的概念。假如解释它的话,哪怕使用几百万字,也不过仅说了个它的皮毛。要是用影片来表达,那么从爷爷辈的导演开始拍,一直拍到孙子辈,乃至曾孙子辈,也不过仅是个开端罢了。因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已经留下了太多。
而在这个脚本中,我的时间却只有二十秒。我也仅能通过几个意象去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了。希望这些能够给受众一个关于中国,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,并在其中看到一些时间的痕迹。这也是我在这20秒中所要做的了。
在短片中,我选择了黄河这一意象。众所周知,人类文明起源于河床文明,而黄河又孕育了中华5千年的文明。所以它又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从一定意义上说,它又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与象征。
另外,在《三字经》这一意象的选取上,我以为中国传统文化,是儒,道,禅三家思想的融合产物,而在其中儒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,它影响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化史。而《三字经》做为中华民族的启蒙教材,凝结着儒家文化的精华,包括了四书五经的大量内容,自宋代起,传承了近千年的历史。通过《三字经》来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,也正是我选择这个意象的初衷了。
至于水车,它又是以转动的形态,与磨制粮食的功用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中,我在短片中的最后通过水车这一意象与奔流的黄河,孩子齐声朗读《三字经》的声音相融合,以达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传承,孕育无限生机的目的。
在短片中,我又选了茶盏,诗书,石桌,教书先生,中国古典村落这些意象,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营造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空间与氛围。而短片中多皱的树皮,石桌上的青苔,又是为了给观众以一种时间的概念。在时间的表现上,我又以声像效果做了补充,以达到一种视觉与听觉上的和谐。